加入好友

分享系列:如何快速學會日語會話?

以下部分為本次分享內文

給想先學會「簡單會話」的人士:

「簡單會話」的幻術

解碼式日本語教育工學 開發者 吳其哲

  由於我們都是「先會說話,再學識字」,因此造成絕大多數的人認為,當然要從「簡單會話」開始學習外語。如果您也持有這樣的想法,本文值得您參考。如果您的英文能力(文法、閱讀)並不是很好,因此期望日語(或其他任何外語)「只要會說」就好的話,本文更值得您好好細讀。

■何謂「簡單的會話」?

 A :喂!小陳,好久不見。
 B:嗨!小李,你怎麼也在這裡?好巧!
 A:唉呀,你怎麼最近比較瘦?到底在忙什麼?
 B:沒有啦!前幾天,不小心感冒了。
   你呢?好像變胖了?
 A:是啊!我也不知道,反正就是愈來愈胖了。
   你要去哪裡呢?
 B:沒有啦!無聊嘛!隨便走走而已。你呢?
 A:我也是無聊嘛!隨便逛逛。
   乾脆我們一齊去看一場電影吧!
 B:好主意。一齊走吧!

  以上的會話應該可以算是「簡單會話」,非常簡單、普通、實用。但是,如果因此認為日常「極普通的會話」,就是很「簡單的會話」,也就是自己想學的「簡單會話」的話,很可能在上了幾次會話班的課後,就會大失所望,中途放棄。

■「簡單會話」其實不簡單?

  上列簡單會話其實很不簡單,因為光是所牽涉的「詞類」及「作用」,就可以寫成一本文法書了。不信的話,請看:

  先不提上述兩位無聊人士的會話內容,是否算得上「有水準」或「有營養」。但是,可以確定的是,一般人很難依靠如此單純內容的會話過日子。

  問題是如此簡單,短短約15秒的「簡單會話」,就使用了「名詞、指示代名詞、形容詞、副詞、動詞、助動詞、連接詞、感嘆詞、疑問詞、數詞…」,且出現的各詞類,又扮演了各種不同的作用。例如同樣是形容詞,有當作形容名詞的,也有當作動詞補語的;副詞有修飾形容詞的,也有形容另一個副詞,或形容全句的;同樣的,名詞有當作主詞,也有當作受詞的;其他,還有……。

■天下沒有「簡單的會話」

  因此,所謂「簡單會話」,事實上不存在、也「無法」存在,因為我們無法只使用名詞,而不使用形容詞或副詞等其他詞類,即能夠進行會話。只要話題需要,就會使用到各種詞類。而不用則已,只要用到,就不得不去了解該國語言各種詞類的基本用法。例如要修飾動詞,就必須使用副詞。如果知道原理(文法),即使一時想不起適當的副詞,也可以使用所記得的「形容詞+ly=副詞」的原理,隨機應變,靈活運用。

  儘管日常所需要的文法很簡單,但是在聯考制度下,為了達到篩選的目的,文法愈教愈複雜、冷澀。造成絕大部份的人,一聽到「文法」,就興趣缺缺。不想學文法,只想學會簡單會話,如此就 只有死記句型,套招了。事實上,日常所需要的文法觀念非常簡單,就日文文法而言,不過是十幾個主要原理在變化運用而已,有心學習的 話,8~10小時就可以了解。

如何快速學會日語會話?



■套招會話的幻術

  但是,由於我們都是「先會說話,再學識字」,因此造成絕大多數的人認為,當然也要從「簡單會話」開始學習外語。

  開始學「套招式」會話的時候,會覺得很有效果。教師說一句「同學們,早安」,學生跟著回答一句「老師早」。接下來開始「套招」,「你好、這是書、我是吳某某、再見」等等簡單短句。因 為初期的「學習量」有限,稍微記憶一下,輕鬆愉快地記個幾十句,並沒有什麼太大問題。而且上課的時候,是依照課本在進行,因此甚至在被詢問到之前,已知道答案,準備套招了。偶而遇到老外,還可以「你好,我是吳某某。」「謝謝!再見」的現買現賣一番,好像很有效。

  問題是上述的「套招式會話」,第一、內容、深度有限,很難進一步溝通,即使想進一步學習,絕大部份的會話教材,也都止於上述程度而已。其原因在於套招式的教材,是極端「人為的」字句,如同我們在作化學等實驗時,故意「人為的」將其他變數(詞類)去除,讓實驗的環境單純化。而實際的生活,當然不是那個樣子,「合乎原理」與「不合原理」的各式各樣的情況,都會同時並存。因此,套招式會話,自然無法深入地套招下去。從一般市販的會話教材,就可以得到證明。一般的會話教材,往往都是套招個幾句,就要換另一個情況 (case),因為再套招下去,必定會出現文法的問題,只好套招幾句就換另一個情況 (case),內容自然有限。而上述僅僅15秒的簡單會話,就已經不得不使用到大量的文法,如果要談個15分鐘,將如何是好?!

第二、靠「套招、死記句型」,記不了多少句之後,就會發覺愈來愈迷糊,愈來愈記不住了。本來覺得很有效的會話學習法,由於記憶量及文法的增加,會覺得愈來愈沒有效,漸漸地興趣愈來愈低,遲到、缺課漸漸增加,最後終於放棄。

  尤其到了國外才知道,外國人不知道如何與我們「套招」,過去上課時,所假設的許多「情況」都不太適用。那麼「會話課程」沒有用嗎?如果沒有用的話,我們不都是從會話開始學會說國語、台語的?

  不,請不要誤解,「會話」的方式有用,如果沒有用,人類無法學會說話的。問題是「會話」學習法是「自然學習方式」,要學會會話,須要下列幾個條件:

■「說、讀、聽、寫」哪一個優先?

  第一、要先學「聽」。
  小孩是先聽,才會說,並不是先會說,這一點務必認識清楚。

  第二、聽的「量」與「密度」要足夠。
  
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話,效果不彰。

  第三、會「聽」之後,要有練習「說」的機會。
  
同樣地,說的「量」與「密度」要夠。

  學習母國語的過程是:先會聽→會說→會讀→會寫。
  因為幼兒期時,每天聽他人講話,所以是先學會聽。會聽之後,才開始呀呀學語,先說簡單短字、短句等。會說之後,接下來開始會學著看電視、看漫畫書、讀故事書,接下來才會寫。


■2400小時的理論

  這也是為什麼,不管是在那一國度出生的小孩,只要有上述的條件(環境),就「自然」會說。其實並非完全是「自然」,而是「條件」夠了。從語言的理論而言,這個過程約需要2400小時,約 等於扣掉睡眠時間之後,嬰兒成長到三歲左右,有效「聽到」語言刺激的總計時數。

  2400小時,乍聽之下,好像是「還好嘛!不會很多」,因一天有24小時,2400小時只要100天就夠了。但問題是成人需要工作、睡眠、休息…等等時間,不可能如小孩心無旁騖,不受到太多干擾地學習。如果以傳統的上課方式,每週一、三、五,風雨無阻、例假不休、永不遲到缺課,每次以三個小時計算的話,則每週為9小時,2400小時需要266週,約需要五年多的學習時間。

  但是事實上,如果只是「量」足夠,也難以學會,因為「密度」不夠,記憶會受到干擾、破壞,影響學習效果。「學語言,最好密集一點」之說,原因在此。「量」與「密度」必須搭配。

  長大成人後,學習外語時,如果使用上述傳統步驟,將會非常費時,且極不切實際。先不提是否撥得出如此大量練習聽力的時間,即使有,也將因為聆聽的同時,缺乏符合聲音的情景、事物與環境協助記憶,效果自然不佳。



■要想說,先學聽。要學聽,先學讀。

  最高效率的學習「外語」步驟,與學習母語的步驟不同,最好從第三階段「讀」的步驟切入。因為閱讀時,書本是靜態的,任何時候都可以去讀它,一次不懂,可以讀第二次、三次等等,甚至暫 停,先查字典,確認自己的記憶正確與否等,以各種動作輔助,直到正確理解為止。

  能夠閱讀之後,練習聽力就可以事半功倍。會聽之後,練習說,也就更快了。如果不練習聽,只想練說,效果將很有限,因為「聆聽」的時候,只有短短幾秒的時間,對方一講完,就結束了,無 法像閱讀,可以隨時暫停、重覆等等,作輔助動作的機會較低 。

  因此學習外語的最快步驟是:先會「讀」、再來是「聽」、其次才是「說或寫」,剛好「不合常識」。這一點從有公認的「文法名師」、「閱讀名師」、「克漏字名師」等等的存在,卻獨缺「聽 力或會話名師」,就是最好的證明之一。因為學習外語,「閱讀」可以速成,但「聽力」卻很難僅靠方法,就能短期熟練。量與密度不足,就很難熟練。

  難道就沒有比較快的方法嗎?否則忙碌的現代人,哪有那麼多的時間?有!方法是有的,但是必須將「聽、說、讀、寫」分開,各個擊破。

首先、必須從閱讀開始。有很多人無法接受此一觀念,但是別忘了「如果聽不懂對方講些什麼,要如何對話?」。會話是雙向溝通,你來我往,你一句我一句,如果聽不懂對方講什麼,又要如何回答?總不能老是:「這是書,I am a boy. 」。

再者,如果把會話的內容,寫成日文,短短一個句子,靜靜地印在紙上,看了半天,仍不敢確定,而對方用說的時候,短短幾秒就說完了,如何來得及聽得懂?又如何能馬上造出正確的句子回答對方呢?

像這樣子,看了老半天都看不懂的句子,如果是會話的時候,短短幾秒就結束,且很難暫停查字典、分析文法,又要如何聽懂呢?只好永遠「半聽半猜」,永遠無法突破,老是「好像是這個意思?又好像是那個意思?」。我們姑且把這些現象,稱之為 「日語失敗症候群」。從滿懷希望到放棄的過程約如下:

■「日語失敗症候群」

‧第一次

  雖然才剛剛開始學五十音,雖然還沒有全部記熟,但是「再見」「我是ⅩⅩⅩ」「你好嗎?」等等簡單的語句,一學就會了,而且是現買現賣。下了課,回到家,開門見到家人就是「晚安」「我是ⅩⅩⅩ」「你好嗎?」,當事人的喜悅,自是無可話說;而且周圍的人也都會給予肯定:「我們這個寶貝兒子真厲害,才上了一次課,『就會講了』」。因此當事人所反應的症狀是「相當有效」,也因而會在心裡自我告誡:「下一次要準時上課,千萬不要遲到。」

‧第二次

  提前到教室(因為第一次的效果太棒了)。因為還記得前一次內容(區區幾句)的關係,對於套招式的會話練習,當然是得心應手,甚至還沒聽到教師的問題前,就已經準備好答案了。「你好嗎?」「我很好,你呢?」「托福,我也很好。」。然後再加上「這是書。」「那是鈴木小姐。」「老師早」「同學們早」「我回來了!」「多少錢?」…,第二次上課,又學了好幾句,而且好像非常實用。

  當事人的症狀:比第一天更好,讚!假以時日,必可嚇嚇叫。

  如此,前幾週的學習成果,大概都還不錯,可是第二個月、或者第三個月開始,就玩不下去了。因為開始學時,主要是靠死記,不太注重原理,一切多以「習慣用法」視之,由於初期的記憶量不多,每天記個幾句,還可以應付,可是漸漸地愈來愈複雜,靠單純的死 記,逐漸應付不了,而且也不能老是「你好嗎?」「我很好,你呢?」「這是書,那是鈴木小姐。」,但即使發奮圖強,拼命死記,效果還是有限。

  因為實際生活上,稍微寒喧一下,就是幾十句,商談時更是上百句。而且不管什麼句型,完整的句型、省略的句型等隨時出現。而詞類,無論是名詞、代名詞、形容詞、動詞、副詞、助動詞、連接詞、介係詞、感嘆詞…也是隨時出現。外國人當然不知道,那一個屬 於高級用語,那一個不是,往往都是「想到就用,脫口而出」,再加上日語不需句型,靠句型很快就會遇到瓶頸。實際會話時,怎麼可能依靠死記幾個句型,或套招式的會話短句就能夠應付得了呢?

  這正是到了國外,才發覺當初在教室裡,練得滾瓜爛熟的套招式會話,好像沒有什麼大用。這怪不了外國人,對方怎會知道如何跟我們套招呢?

  儘管如此,還是有許多人無法接受上述的說明。理由往往是:「可是我的朋友就是這樣學會的,而且講得很好、很流利、都會通。」如遇到如此主張者,奉勸最好趕快轉變話題,免得浪費時間。 試想一個還不會的人,如何判斷別人「會不會,好不好」。善於肢體語言的話,光靠「行為語言」一樣可以表達、可以溝通。

‧敢說≠會說,流利≠正確

  一個人「敢說」不等於「會說」,「流利」也不等於「正確」。尤其日本人重視社交辭令,因此在會話中,多以「敬語、敬体」表現,身份、教養的良否,往往在會話中表現無遺。只是「會通」的日語,難登稍有水準之社交場合,還不如用英語交談,免得讓對方以為自已無教養。也許有人會說:「反正是外國人,沒有關係。」這 樣的說詞,用於自我安慰可以,但隨著日本的國際化,能說得體的外國人愈來愈多,「反正是外國人,沒有關係。」的說法,愈來愈行不通了。事實上,日語敬語的原理並不難,了解原理之後,稍微記憶一下,很快就會應用了。

‧學習語言=盲人摸象

  其實學語言就如同盲人摸象,一定要儘早把握全體架構。會話式的教法,就好像假設「大象會如何走動,我們要如何應付!」所以就設定一些情況,例如在飛機內、在旅館、購物、通關等。事實上,這些大部份都只是「告知」對方,對方往往只要「照辦」就好,比較屬於單向溝通;可是很不幸地,真正的會話,絕不是靠死記幾句簡單的短句,就可以溝通的。不要小看平常的會話,科學地分析的話,整隻大象的每一個部份,都會關連到。對方不可能因為我們還沒學副詞,就以完全沒有副詞的句子跟我們會話;更不可能以我們所設定的句型模式,和我們溝通;而最要命的是:基本上,日語不需要句型。

‧日語≒電腦「組合式語言」

  因為日語類似電腦語言,為「組合式語言」,不需要句型也能正確溝通。英語則是依詞類的先後順序,決定意義。比方說:「A killed B.」。A在動詞之前,是主語,而B在動詞之後,所以是受詞,意思是「A殺了B」。但是日語藉著名詞之後的記號,決定所代表的意義,決定誰是主語、誰是受詞。日語並沒有硬性規定主語必須在前或在後,「A主語B受詞殺。」與「B受詞A主語殺了。」意思一樣。要看說話的人到底想強調什麼,而決定順序。「B受詞A主語殺了。」仍然是「A殺了B。」。

  觀光會話可以靠背幾句應付,但是如果想深入,想在會議桌上和日本人會商,那就會變得困難重重,尤其日本是一個比較內斂的民族,往往一句話不全部講完。如此不但要聽得懂「講出來的」,還要聽得出「沒有講的」。

  可能有人會說:「但是我的朋友,就是參加會話課程,才學會的。」沒有錯,條條大路通羅馬。

  有一些人在學校的時候,可能沒將英文學得很好,參加會話班之後,變得敢說英語會話。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了,不管過去的英文能力如何有限,至少國中3年的英文課程裡,所提到的形容詞、文法、片語等等模模糊糊的概念,都間接、默默地在會話課程裡,發揮了輔助功能;另外電視、電影等的對白,有意無意間,也促進了聽的能力。因此靠記憶一些句型,多少是可以應付一下(其實還 是很有限)。

  因為一般會話時,還有表情、動作等「身體語言」輔助溝通,因此即使不完全聽懂,一樣可以猜懂。如此,造成依靠套招死記句型,就可以處理簡單會話的表象(事實上,大部份都是猜猜看)。等到必須閱讀稍有深度的文章、契約,或說有深度的會話時,就大有問題了。這也是為什麼,許多人學了很久的日文,仍然無法突破,老是半猜,永遠不敢斷定,老是「好像這個意思,又好像是那個意思」的原因 。

‧有害的「完美主義」

  傳統式的教學法,往往趨向「恨鐵不成剛」,追求百分之百、完美主義,因此往往只為了一個介係詞(如同大象的一個小腳趾頭),就耗掉了許多寶貴的時間。學習者經常是學到後頭,早已忘了前頭,更不知所學的語言之架構,是怎麼一回事,(到底大象是什麼樣子)。想短期內精通日文的人士,千萬勿重蹈覆轍。初期宜先把握原理與架構,等到了解原理與架構後,再開始抽絲剝繭般地,仔細追究每一個細節。

  其實想把日文變成自己的東西,能夠精準、隨心所欲地閱讀高級日文,講得體的日語時,只要先學會正確閱讀,就可以很快達到目標。

‧日語的遠親:河洛話

  日文中有大量的「河洛話」,發音也極為近似,河洛話講「運動Un Don」,日語說「Un Dou」,河洛話「新鮮 Sin Sen」,日語也說「Sin Sen」。河洛話「發展 Fadden」,日語說「Hadden」。這些只要聽過一兩次,我們就會發音了。事實上,只要花約10小時,了解日文的原理,用過去在初中學過的簡單英語單字,已經可以開口說夠用的觀光(花錢的)或簡單的商務日語(買方用語非賣方用語)了。

  能正確看懂的人,可以很快學會聽與說;但是無法正確看懂的人,雖然每學一次日語會話,就會講幾句。可是,很不幸地,一百位裡面,九十幾位中途會放棄。環視一下週遭,或本身當初就是由會話切入的學友,回顧一下自己的過程,就可以就知道此言不假。因為同樣的一個意思,就可以有好幾種表現方式,當對方不是按照自己所記憶的「句型,情形 (CASE)」而說日語時,就只好猜猜看了。用死記的話,永無止盡,非常耗時。在愈來愈要求效率的社會裡,一般人無法再撥出那麼多的時間慢慢耗,因此很容易中途而廢。

筆者並不是說:會話方式無法學會日語,還是可以學會的,只要聽得夠、說得夠,持之以恆,還是可能。問題是:「您是否真的有那麼多時間?」為什麼不考慮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呢?

以記憶學習是有限的,以理解學習則是無限的。

■打破日文漢字與中文不同的神話

  也有人說日文漢字之意義與中文漢字之意義極為不同,言下大有因此日文是如何的深奧、微妙,如何地難學與不可解…,然後就舉出例如︰日文的結束見方丈夫等等,與中文的漢字意義相去 甚遠…,日文的結束乃是中文的團結;而日文的見方,等於中文的觀點,日文的丈夫,並非中文的丈夫,乃為強壯,如此看來與中文之意義的確大不相同,好像日文真的很玄奧。

  但是果真如此嗎?真的是那麼不相同嗎?真的是那麼玄奧嗎?事實上在此我們又要再度打破日文難學的神話。

  其一、從統計學觀點而言,95%以上日文漢字的用字與意義,中、日兩種漢字之意義,相同或近似。如遇有異議者,歡迎舉證出不同的漢字,兩相比較,當知真偽。

  其二、從邏輯上來思考,同一語源的文字,真的會差異到難解的地步嗎?

 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?答案很簡單,出在本尊與分身之問題。因為日文的設計師們是要創造日文,不是100%抄襲,自然也有自己的創意,這一點在各行各業中處處可見,這也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。結束團結,乍看好像是兩碼子事,但事實上,確是其來有自,就如同小學教科書中,教導團結力量大一文一樣,一根筷子,很容易折斷,但是集成為整的筷子,就不容易折斷,於是團結力量大。結束引申為團結之意,有何不妥呢?況其原意本即為,成為一束之意。而看見方法,頭尾(看法)都給本尊的中文,先行使用了,剩下見方,日文拿來表示看法,又有何值得大驚小怪的呢?身高3公尺之巨人(1丈≒303公分),焉有不強壯之理。如此日文漢字怎會難學?以上只是打破日文漢字難學之神話之示範之一。詳閱「同字異義」速解篇。凡事都有好方法。

■打破神話~先學閱讀,有礙學習會話

  因為人類是先學會說話,再進入學校,學字、研讀。因此有人認為先學閱讀,違背自然法則,因而認為先學閱讀,將有礙學習會話。我們要反問,假設有一班國一學生,剛剛開始學英文,其中一 名雖不會說半句英文,但能夠正確閱讀英文,試問︰與其他什麼都不會的同學相比較,何者可能可以較快學會會話、聽力、寫作呢?外國人能夠正確閱讀外文,勢必在某種程度上了解該外語之結構與單字,了解結構的人,自是遠較什麼都不會的同學,無論在造句、寫作、分析、聯想上,都有利許多,何來妨礙學習會話之說?

  開車要有地圖、登山要帶指南針,學習更需有正確的方向。在學習日文的路上,吳氏日文為您點盞明燈,用最快的方法,最省力的方式,抵達目的地。

  當別人還在死記死背時,您已輕鬆愉快地在泡溫泉,看日文資料了

 

以上部分為本次分享內文
吳氏日文語言中心-其他學友精彩分享..